保守主義與左中右之辨──超越簡化的左右二分法

引言
這幾年在香港開始有一些反宗教右派的論述流行起來,而宗教右派又往往與(新)保守主義
相提並論。本文的目的並非表示對這等思想的支持,而只是要澄清這些標籤的內涵是甚麼。
假若我們不停攻擊或保衛甚麼右派或保守派,但卻沒有交待清楚這些究竟是甚麼,又或辯論
雙方對其意義有不同的理解,那實在會產生不必要的爭論和誤會。我要強調,本文並非原創
性的學術論文,由於主要目的是讓對最近爭辯有興趣的讀者明白更多背景資料,也並非投向
學術期刊的文章,所以本文(特別是前半部)會大量引述某些學者的分析(如李連江的《新
保守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3)。此外,也會介紹一些自稱為保守主義者的思想。在後
半部,筆者也會簡略表達個人對保守主義思想的看法,以顯示在立場上左右的二分法往往是
難以應用的。
其實嚴格來說,保守主義(conservatism)不等於右派,因為左派右派之分是一種相對的說法,
在不同的社會和歷史處境可以具有不同的含義。例如在香港,左派可以指親中建制派,也可
以指激烈爭取民主的自由主義左派。而在不同歷史時期,右派可以指主張自由市場的經濟自
由主義者、反共份子、保皇黨、權威主義者或法西斯主義者等。但在香港和影響香港文化至
巨的英美文化中,右派往往是指近二百多年的保守主義傳統,和近幾十年美國的新保守主義
(neo-conservatism),本文談的右派主要也是這個傳統。
法國大革命與保守主義的起源
不少人都同意保守主義之父就是英國思想家和政治家柏克(Edmund Burke) ,而他的名著就是
《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簡而言之,保守主義思想是對歐洲大陸的過激自由主義思想及其引
發的行爲的反動。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1789)高喊著「自由.平等.博愛」的崇高口號,
然而它不能像空想家所期待的那樣達致理想社會。「革命者砍掉了國王路易十六的頭顱,並把
一大批被他們視爲社會蠹蟲的人送上了斷頭臺,但… 以暴易暴的結果是用雅各賓專政代替國
王專政,以紅色恐怖取代白色恐怖。理性的社會秩序卻未如希望的那樣隨著革命的槍聲應運
而生。…柏克指出,法國的革命者認定君主制是『不合理的』」,但廢除君主制的結果卻只是
爲軍事獨裁掃清了道路。法國人推翻了路易十六,繼之而起的是更專制的拿破崙。」(李連江,
頁34)
豪無疑問,法國大革命所產生的暴力和混亂使很多人感到震驚、恐懼和抗拒(事實上也使英國
的不少改革停頓,如廢奴運動),所以保守主義就是始於對這歷史教訓的反思。在柏克看來,
指導法國大革命的是一種理性主義思維──它認為可以透過理性把握到一些抽象的理念(如自
由平等),然後按照這些理念改造社會,那完美的社會就指日可待。但法國大革命所產生的混
亂顯示了「理性主義的失敗,理性主義雖然激發了革命,卻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這充分證
明人們…不可能運用理性設計並創造合理的社會政治秩序。柏克認爲,社會政治生活是極爲
複雜的,… 面對未知的世界,合理的態度應是審慎。…原因就是革命的對象往往是社會本質...

全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