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被壓抑的聲音——澳洲青少年擺脫跨性別的故事

 

陳婉珊(香港性文化學會研究幹事)

澳洲時事節目《六十分鐘——我是誰?》(視頻截圖)

澳洲時事節目《六十分鐘——我是誰?》(視頻截圖)

2017年9月,澳洲時事節目《六十分鐘》(60 Minutes)播出一輯影片,講述一名跨性別孩子轉變成女孩後,回復男孩身份的故事。[1]單親家庭成長的米切爾(Patrick Mitchell)12歲時獲診斷患上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他懇求媽媽讓他變性,如果媽媽拒絕,他聲言會離家出走,甚至自殺。兩年後,14歲的他突然改變念頭,決定當個男生;可是發育了的胸部卻不會因為停止服用女性賀爾蒙而自行萎縮,他要到南韓做切除乳房手術。

根據一直以來的臨床研究數據,其實好像米切爾這樣的兒童性別焦躁患者,大約有八成青春期後不再想變性,米切爾正是其中一個。可是,儘管臨床上是極為普遍的情況,但他們的聲音卻罕有在媒體聽見。相反,媒體每每將變性描繪為一件很「酷」、值得鼓勵支持的事——要勇敢「做自己」,但變性的後果卻鮮有提及。米切爾的故事正好讓大家反思,是否太快鼓勵患有性別焦躁的孩子和青少年走變性之路。

自行違規服用異性賀爾蒙

在接受雜誌訪問時,米切爾回想起7歲時到朋友家中玩耍,友伴間談及跨性別的事宜。[2]當時是米切爾首次聽到「跨性別」一詞,但他早已喜愛女生的玩意兒,暗想他可能是個女孩。直至12歲他在學校飽受欺凌,不肯上學,才向家裡透露他認為自己是女孩子,他說:「當每個人都睡了,我會熬夜研究跨性別人士,以及有甚麼手術讓我看起來更女性化。」

米切爾太太早留意到他的兒子與別不同,3、4歲已穿上女裝裙子,但心想只是短暫的階段。她曾經看過關於跨性別人士的電視節目,於是帶米切爾看醫生。醫生診斷米切爾患了性別焦躁症——一種自覺生理和心理性別不協調而引致強烈困擾的精神病。

Patrick Mitchell

米切爾太太早已留意到米切爾與別不同(圖:Now To Love)

米切爾開始轉變成女生的身份生活,但進入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令他非常困擾,他的身高長得快、肩膊變寬闊,聲音也開始變得低沉。米切爾央求媽媽讓他使用青春期阻斷劑(puberty-blocker)和女性賀爾蒙,想阻止男性的性徵發育。然而,澳洲法例規定最少年滿16歲,並獲法庭批准,才獲准使用異性賀爾蒙。

當時眼見米切爾愈來愈抑鬱,曾說如果他拿不到藥物,會離家出走自行找辦法取得所需藥物,甚至會自殺;米切爾太太決定將自用的雌激素給米切爾,當時他才13歲,她說:「我們將家裡的刀具藏起。」又睡在米切爾房門外的地板上,怕他弄出甚麼事來。

米切爾太太:醫生不應過早把他界定為跨性別

然而,出乎意料之外,今年(2017年)年初,當老師開始用「她」來指稱米切爾時,他突然感覺不同了:「我開始意識到其實我對自己的身體感到舒服,每天我都感覺好些。」由於媽媽的態度非常支持,米切爾坦白跟媽媽說他不想當女孩了。受訪時他整理過去的感覺:「你有一個概念,就是作為一個男孩和作為一個女孩是怎麼樣的,但是當你真正經歷它,它是非常不同的。……我意識到,即使沒有完全改變我是誰,我一樣可以快樂。」可是,賀爾蒙藥物的影響並不會自然消退,在用藥一、兩個月後,已見到成效,米切爾的身體線條變得柔和了,X光影像顯示骨骼正在停止生長。雖然米切爾一年後停止服用雌激素,但他已長出乳房,令他現在只敢穿寬鬆的衣服,也不能做運動和游水。訪問播出的時候,米切爾準備到南韓進行切除乳房手術,重過新生。

Patrick Mitchell

米切爾服食雌激素後,身體線條變得圓潤(圖:Now To Love)

米切爾太太希望其他家長可借鏡他們的經驗,她批評醫生太快診斷他的孩子為跨性別,當孩子患有性別焦躁症時,他會經過一段轉變期,他須要找出真正的感覺。

兒科醫生:大部分孩子隨著青春期成長會走出跨性別

兒科醫生懷特霍爾(John Whitehall)是西悉尼大學(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的兒科教授,他十分關注提供雌激素給患有性別焦躁的兒童,認為這是一場實驗,並沒有科學根據:「沒有證據表明這是有效的,你認為處方雌激素會令他們的情緒問題改善,那好,但這叫樂觀主義,而不是科學方法。……人們沒興趣討論科學,嗯,你必須相信沒有男孩或女孩這回事——我們都在兩者間的某處,現在我不相信。」懷特霍爾認為絕大多數患有性別焦躁的孩子並非跨性別,他更因此受到跨性別群體批評:「好消息是,在所有主要文獻中,這些孩子在經歷青春期時會恢復原生性別。那麼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對統計有信心,而不是在過程中搞砸了孩子。」被問到是否理解兒童患有性別焦躁,可能經歷無法想像的困擾,懷特霍爾補充:「我能明白……好消息正是統計上孩子將會擺脫之。」

既然大部分性別焦躁患者青春期後都不再想變性,那麼,是醫生誤診嗎?那些無條件接納子女想望的家長都錯了嗎?米切爾表示,當時他真的有這需要,認為醫生已根據所知作出診斷。米切爾太太也沒有後悔這一切,她表示使用雌激素令米切爾當下的困擾緩減了,但她認為醫生診斷米切爾是跨性別是錯的,他們不應忽略孩子尚在探索階段,不應過早武斷地把米切爾定性為跨性別。

其實正如懷特霍爾醫生所言,一直以來的臨床文獻,均顯示大部分個案,不會由兒童性別焦躁過渡至成人性別焦躁,整體來說佔大約八成。[3]換言之,米切爾的情況其實很普遍。那麼,都是醫生誤診嗎?問題是既然那些兒童經歷臨床顯著痛苦及達到其他標準(這樣才會符合性別焦躁的診斷),說他們沒有病似乎難以言之成理。似乎兒童性別焦躁症的特點,是很大部分會在後來消退,因此——如米切爾太太所言,不應過早將性別焦躁孩子定性為跨性別,並為他們舖下一條通往接受不可逆轉的性別重置手術的道路,更要終身服用有副作用的異性賀爾蒙。其實米切爾的情況算不幸中之大幸,及早走出跨性別的認知,尚未發展至不可補救的身體永久傷殘。

patrick mitchell transgender

在進行切除乳房手術之前,米切爾只敢穿寬鬆的衣服,也避免運動和游水。(視頻截圖)

家長應有權得到充足資訊

因此,另一個米切爾經歷帶出,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患有性別焦躁症的孩子及其家長,難以得到合符科學的資訊。像米切爾一樣,對自己情況感到疑惑的人,幾乎毫無例外,必定會先上互聯網尋找資訊。可是,他們在網上找到,十之八九是「肯定式」的資訊——認為應肯定「跨孩子」的感覺及幫助他們變性——包括跨性別群體的支援。他們找到的醫生,也多是接受「肯定式」的一套,就像米切爾的經歷。

相反,符合科學的傳統診療哲學,卻受到壓抑,不單被攻擊批評,更在不同地區立法禁止,令「跨孩子」及其家長無法得到專業精神科醫生的協助,專家指出,愈早求診愈好。[4]如果米切爾太太有機會知道現時的科學證據,情況會不一樣嗎?很難說,雖然統計上約有八成臨床性別焦躁患者日後焦躁的感覺會消退,像米切爾一樣,但問題是,以現時的科學,卻難以估計面前的性別焦躁兒童,到底將來會是消退的八成孩子中的一員,還是性別焦躁會持續下去。無論如何,基於現時清晰的科學證據,家長也應有權利,得知最新的、符合科學的資訊,陪同孩子找一條最適合他們的道路。

另一輯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特輯《跨性別孩子:誰最懂?》(Transgender Kids: Who Knows Best?)探討兩套互相衝突的,對待跨性別兒童的哲學,也十分值得參考,可先看我們的簡介:〈BBC跨性別兒童紀錄片掀爭議〉。

注釋:

[1] 15分鐘電視特輯:60 Minutes Australia: Who am 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SdcvIz4VI.
[2] Reardon, Morgan. (2017, September 3). Patrick Mitchell tells: “I transitioned into a girl… now I’m a boy again”. Woman’s Day. Retrieved from http://www.nowtolove.com.au/news/real-life/patrick-mitchell-transgender-real-life-story-40549.
[3] Cantor, James. (2016, January 11). Do trans- kids stay trans- when they grow up? Sexology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www.sexologytoday.org/2016/01/do-trans-kids-stay-trans-when-they-grow_99.html.
[4] 關於政治凌駕科學,影響「跨孩子」的情況,可參:關啟文、陳婉珊,〈向政治凌駕科學說不——探討跨性別兒童的科學研究〉,性文化資料庫,2016年9月22日。取自:https://blog.scs.org.hk/2016/09/22/向政治凌駕科學說不-探討跨性別兒童的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