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變性治療成效】研究愈嚴謹 結果愈反映變性治療有欠成效

 

招雋寧(特約撰稿員)

有學者回顧眾多文獻發現,愈是嚴謹的變性治療的研究,它們所獲得的研究結果愈是負面。

變性治療方式劇烈 成效卻未確定

現行主流醫療所提供的整套變性治療是相當劇烈,包括了終身都在「試」藥,永久摘除健康的身體部位,並面臨絕育(雖說是病者自己所渴望的)。

全球頂尖的性學家之一Ray Blanchard稱這治療為緩和治療(palliative一詞常用於臨終者的照護),意味治療只是輔助。儘管治療方式劇烈,但仍有不少人排著隊去接受治療,其中不乏是兒童、青少年。他們相信只要改造身體,符合感覺上的性別身份,心理困窘才能得以緩和。

原來專家對於這些治療的成效一直存疑。

專家質疑治療成效 換來跨性別社運圍攻

近年歐美社會中任何人提出「有保留」、「謹慎處理」,都被指責是仇恨或有恐跨症。過去一段時間,頂尖的專家們紛紛對「必須改造身體」的做法有相反意見:

  • 臨床心理學家James Cantor撰文檢視青少年長大後性別焦躁情形的減退;
  • 兒科的性別專家Eric Vilain投稿不認同要禁止對性別焦躁的兒童行使治療;
  • 臨床精神科Stephen Levine在醫學期刊發表研究指出治療的倫理問題;
  • 性神經科學家Debra Soh呼籲別單用一種方法對待所有性別焦躁患者;

亦有幾位專家受到跨同志的狙擊。你可以一讀性學家Ray Blanchard和心理學者Michael Bailey的文章,或是主編DSM-5中性別障礙部份的Ken Zucker的遭遇;以及公共衛生專家Lisa Littman發表速發性性別焦躁症後四面楚歌的情形。

29個變性治療成效研究 僅2個獲批優質

到底荷爾蒙阻隔、異性荷爾蒙、乳房切除術,陰道成形術和陰莖成形術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和情緒問題嗎?雖然眾多研究結果迥異,可是研究愈是嚴謹和長期,其結果反映治療成效愈低。

主流論述認為變性治療已久經研究,並在學術上一致確認其成效。但現實卻相反,文獻對治療充滿質疑:樣本太少、欠缺對照、研究為期太短、欠隨機抽樣、受訪對象流失……只有少量研究能滿足學術的嚴謹要求。

2018年《內分泌學與代謝期刊》一項系統的綜述回顧(systematic review)顯示,關於跨性別成人的生命質素(quality of life)的29個研究中,只有2個獲批優質。

兩大問題:長度不足、難以跟進

研究多數出了甚麼問題?其一是研究長度。學者已有共識,剛完成手術的患者有「蜜月期」,並且「不反映長期性別與心理狀態的現實畫面」。換言之,三年、五年還是十年才算長期穩定?此外,12歲進行手術與32歲進行手術後,經歷七、八年的意義又會否有所不同?

其二是難以跟進。許多研究顯示,至少兩成受訪者失去聯絡,有些甚至有一半患者失聯。這就不能說「九成治療有效」,研究的可靠性隨之下降。

嚴謹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成效存疑

追蹤期最長和最大型的研究屬於2011年的荷蘭研究,講述採用異性荷爾蒙的成效。研究指出女跨男的治療正面,但男跨女的群組卻面對更大機會自殺、免疫系統疾病、心臟病、濫藥等問題。紀錄顯示,自殺的時刻全都在治療期兩年後才發生,「6個自殺個案是2-5年,7個是5至10年,4個是使用異性荷爾蒙的10年之後。」

另一可靠的是瑞典2011年的研究說明變性手術的成效。他們追蹤324個完成手術的變性人超過十年,是同類最大型的研究。比較後發現,他們企圖自殺的機會高出7.6倍;自殺成功機會高19倍;精神病發高出2.8倍。

最近期的是丹麥2016年研究,比較了超過100人在進行變性手術前後的心理狀態。由於樣本太少,分析強度不足,未有找到手術前後心理質素有何分別。只是其中10人平均在約50歲過身,並有2人死於自殺。

事實上,6個超過十年的長期研究中,至少五個顯示變性治療的成效不彰。

此外,2017年瑞典有研究追蹤手術後一年、三年和五年的情況,只是146位參與研究的人中103位失聯,大大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度。內文提及「變性手術的蜜月效應消除得很快。」

即使是支持跨性別運動的美加學者Noah Adams的研究亦顯示,「似乎與直覺相違……變性前的企圖自殺率更低」。

短結

對於現時熱衷的永久和不可逆轉的治療來說,那些想恢復過來的人的研究比上述的更加少。

雖然有部份研究者不滿自己的研究被納入上述的綜述回顧之內,但是坦誠對待種種研究的線索,為的只是在跨性別熱潮中,成年患者、青少年患者和他們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對變性治療的成效有更大警惕。

延伸閱讀:
公共論述期刊》|《內分泌學與代謝期刊》|《荷蘭2011年研究》|《瑞典2011年研究》|《丹麥2016年研究》|《瑞典2017年研究》|《美加2017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