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移民英國父母需知:子女將接受怎樣的性教育?

如果你是基督徒父母,正打算或已移居英國,又擔心下一代受英國前衛的性文化影響。或你不是基督徒父母,但同樣擔心下一代可能受英國性文化影響。你就要閱讀這文。我們希望幫你了解英國的性文化情況,特別是全新的性教育法律及父母有何具體權益。以下會探討:一)性教育法有何要求;二)教甚麼?(法定指引);三)可能影響學校的六種意識形態;四)父母可以要求子女「退出」某些課堂嗎?五)課堂會包含基督教觀點嗎?六)課堂會包含LGBT(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議題嗎?七)家校互動15個小貼士。在總結部份,我會簡評對這法律的隱憂,父母宜及早為子女進行在家性教育。

 

先簡單認識英國有關性別及性傾向的法律:

 

以下法律都是香港沒有的。首先,英國有同性婚姻(制訂日期:英格蘭及威爾斯,2014年3月;蘇格蘭,2014年12月;北愛爾蘭,2020年1月)及民事結合的法律制度。其次,性別承認法在2005年生效,容許經醫生診斷後患有性別焦躁的人士可以更改法律性別,而毋須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俗稱變性手術)。第三,「平等法」(或稱反歧視法)保障多個組別人士在不同場境下(如教育)免受歧視,包括打算進行、正進行或已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人士(俗稱變性人)、不同性傾向人士、持有不同宗教或信念的人士等。第四,2020年9月,英格蘭有全新的性教育法,以下我會詳細講解。民間倡議團體方面,有老牌同志團體Stonewall(跟公營機構有大量合作)及維護基督教性價值的Christian Concern及Christian Institute。

 

性教育法有何要求

全新的性教育法在2020年9月實施,但因為新冠肺炎,教育部說學校可以延後至2021年9月才教授有關課堂。這法例適用於所有英格蘭的中小學校,包括政府資助及需要交學費的學校。Christian Concern認為性教育改革有好的地方,但也提供機會給倡議團體在學校推動與基督教教導相反的爭議性議程,不少父母認為這會傷害子女及社會整體。然而,法例同時提供機會給父母可以跟學校合作和交涉,這有助父母保護子女。本文下半部我會指出父母可以如何具體執行及擁有讓子女退出某些課堂的權利(俗稱Opt out)。

 

年幼子女的父母希望子女認識真理及避免可能扭曲他們世界觀的教導。青少年及年長子女的父母希望子女知道基督教觀點是被承認和尊重,同時令他們有能力批判思考當代英國社會的其他觀點(可參我們「性文化資料庫」的其他文章)。英國和國際人權公約及聖經都認可父母是子女的重要教育者。即使父母不能推翻學校所教,但仍有重要的話語權。

 

新法例要求:

小學必須教授「關係教育」(Relationship Education),也可以選擇教授「性教育」(Sex Education)

 

中學必須教授「關係及性教育」(Relationship and Sex Education, 下稱RSE)

 

所有政府資助的中小學需要教授「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相似要求已經在需要付學費的學校實施。(例如教授青春期的身心變化及月經)

 

以上三個全新科目(關係教育、RSE、健康教育)都不屬於國家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即沒有詳細的教學內容。因此學校有自由選擇「如何教」,以配合他們學生的家庭及父母的關注。只有法定指引(Statutory guidance)要求學校保證其政策能「符合同學及父母的需要,及反映他們服務的社區。」

 

值得注意,小學的關係教育及中學的RSE都要求學生學習「婚姻及民事結合的本質,及其為家庭生活和養育孩子帶來的重要。」(the nature of marriage and civil partnership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family life and the bringing up of children)即使小學選擇教性教育,學校也必須鼓勵學生「對道德考慮及家庭生活的價值有平等關注」(due regard to moral considerations and the value of family life)。換言之,基督教對婚姻和家庭的看法也需要被學校「平等地」考慮在內,這是法例規定的。

 

曾有一位基督徒母親告訴我,她的女兒在英國讀中學,但因為曾在課堂及朋友聊天時表達對同性戀的想法後,被所有同學排斥及被斥責為「恐同」(homophobe)。這位母親一方面安慰女兒的內心,也主動聯絡學校指出女兒被欺凌的情況,友善而堅定指出主張「多元包容」的學校需要為一個對同性戀持不同看法而被欺凌的學生作出恰當處理。最後學校認真處理事件,以「多元包容」的原因教訓所有學生,有份帶頭排斥女兒及斥責她為恐同的同學甚至真誠向女兒道歉。這位母親的處理十分好。只要冷靜向學校提出理據,學校也可能用相同理據處理事件。此外,我們除了自小教導子女基督教價值觀,也要教導他們如何向他人平和、友善及有智慧地表達(特別在西方社會)。若子女在上課時因表達信仰看法而被欺凌時,我們也可根據以上「平等關注」的法規,有理有據地要求學校處理。

 

教甚麼?(法定指引,Statutory guidance

學校有責任跟隨法定指引教授以上科目,時段為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每三年一次更新。除非有好理由,學校不能不跟隨。

 

小學的「關係教育」「重點應該教授正面關係的基本組成部份和特徵,特別指到友誼、家庭關係及與其他小朋友和大人的關係」因此,內容不會有性關係(除非談到家庭時會包括在內)。只會在中學的RSE才會提及「成功婚姻或其他種類的委身關係、避孕、發展親密關係」及合意性關係。Christian Concern擔心有小學會借「關係教育」之名教性教育的內容,違反法定指引,因此提醒父母留意學校內容,緊記「關係教育不是性教育」,否則學校是違反了國會給予父母的法律權利。

 

根據指引,小學的「關係教育」有五大範疇。第一個是「關心我的人和家庭」(Families and people who care for me),當中提及「婚姻代表兩個人向對方正式及法律認可的承諾,及期望是一生的。」(that marriage represents a formal and legally recognised commitment of two people to each other which is intended to be lifelong)。用上「兩個人」(two people)而非「一男一女」(one man and one woman),即是反映英國的同性婚姻現況。

 

第二是「關愛的友誼」(Caring friendships)。當中提及友誼的特徵包括「互相尊重、坦誠、值得信任、忠誠、慈愛、慷慨、信任......」(mutual respect, truthfulness, trustworthiness, loyalty, kindness, generosity, trust...)。第三是「尊重的關係」(Respectful relationships),第一項就指出:「尊重他人的重要,即使當他們......有不同......的信念。」(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others, even when they...have different...beliefs)換言之,不同宗教及性價值的同學也應被其他同學尊重及友善對待。父母在有需要時也可引用以上指引。其餘還有「線上關係」(Online relationships)及「保護自己」(Being Safe)。想詳細了解可參閱官方網頁

 

中學的RSE除了包括小學的關係教育,也會包括健康關係(包括友誼、同事、婚姻及其他委身關係)、避孕方法、發展親密關係及抵抗性邀請的壓力等。也會提及英國平等法的法律責任、尊重不同宗教、性傾向等人士、色情害處、觀看兒童色情是犯法等。詳情可參閱官方網頁

 

可能影響學校的六種意識形態

在這裡重申,以上提及的「法定指引」有點像「主題式」的概括陳述,而沒有規定學校「如何教」及具體的教學內容,希望為學校提供自主及彈性符合學生家庭的需要。而英國一些倡議團體(如Stonewall)則十分積極向學校提供性教育建議,以推進自己倡議的議程。有些學校可能會推動以下的意識形態,父母宜加以認識,學懂回應。

 

一,「我們這裡不談宗教」-世俗主義(Secularism)

當父母或學生表達基督教觀點時,有些老師可能指出:「你們的宗教信仰不能左右我們學校的政策,因為在學校處境,我們不考慮宗教觀點」。這正是世俗主義的想法,它主張公共空間(如學校)不應談論上帝及宗教的觀點,而應該抱持「中立」(neutral)的立場。然而,世俗主義並不中立,而是其中一種觀點,而法定指引已要求學校需要對宗教信念持平等對待(due regard)。世俗主義也不是完全跟基督教對立,他們也可以認同需要保護兒童免受不良資訊影響及同意婚姻及忠誠的好處。

 

二,「活出真我,而非聽從道德」-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

這看法拒絕主張有客觀道德的基督教,令人拒絕權威和對表達對錯時感到恐懼。教導道德課題時,老師可能持有這看法,但會淡化兒童對規限界定的需要,而提倡自律會成為令人窒息和約束的觀念。沒有外在規限,內心感覺成為生活指標,活出真我比其他道德考慮更重要。曾有學校使用新的性教育科目提倡這些觀點。一個小學生指出在關係及性教育學到:「做你自己,如果有人評論你,不要聽他們說,做你想做的。」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做你想做」是步向自私和受傷的第一步。基督徒也知道慾望經常出錯,跟從上帝及愛人如己比「做你想做」更重要。

 

三,「你打壓我!」-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

身份政治把社會中的人分為「特權」及「被壓迫」兩個身份群組。前者包括白人異性戀基督徒男人,後者包括黑人跨性別女人。這想法認為「特權」群組為社會製造一些規範,導致其他人受壓迫。因此,持有這種「正確思想」的人有一個任務,就是要消除這些規範,包括基督教的性道德、家庭等。但身份政治也取消了理性討論,當你被定義為「特權」群組,即使你的觀點有多合理和真確,也會被視為繼續鞏固自身權力去壓迫他人的行動,然後被標籤為固執狂(Bigotry)。而今天,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被視為「被壓迫」群組。但身份政治把人過份簡化二分,也把所有社會問題簡單歸咎為被特權壓迫,而解決方法不是調和不同,而是放大不同,製造對立。詳細分析可參本會文章

 

四,「性是美好」-「積極/正面性教育」('Sex positive' Sex Education

基督徒認為婚姻關係內的性是上帝美好創造的一部份。相反,「積極/正面性」(Sex positivity)認為任何性行為都必須被肯定和慶祝,唯一條件是自願和有安全措施,降低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因此,任何性界線和道德都要被拋棄。若學校抱持這想法,就很可能會向學生展現一系列的性行為菜單,例如多個性伴侶,視所有性行為在道德上等同。這想法也認為只要年青人能分辨色情資訊中的行為是虛構或真實,觀看色情就變得健康、正常和美好,而不會考慮其他問題,包括對人的貶低和降格、容易成癮、降低對現時或日後伴侶的吸引力、影響日後性生活質素、降低對性罪行受害者的同情等。

 

     來源:The Mix 網頁-建議給中學老師參考

 

 

來源:Respect Yourself網頁的性字典(Sextionary),Warwickshire County Council,現已移除,部份字眼被Christian Concern遮蔽

 

在政府官方網頁提供的教學資源中,有一個網頁Sexwise,其中一個類別「性福祉」(Sexual Wellbeing)中有「性歡愉」(Sexual pleasure)類別,當中提及自慰、性高潮及性興奮。教學資源也有提供天主教的資源,供學校選擇。

 

 

 

五,「性別是多元」-跨性別意識形態(Transgender ideology

這場運動不是理解人的性別為男或女的生理事實,而視性別為一些你感覺或決定的事情。因此一個生理上是男性的人,可能其實是女性,甚至連形容他是「跨性別女人」都不可以。他們的口號是「跨性別女人就是女人」(Transgender woman is woman)。甚至進一步發展到「非男非女」(non-binary)的觀念,一個人可以感覺自己既不是男,也不是女。或者感覺自己是不同程度的男和女。因此,生理性別(Sex)、心理性別(Gender)、性傾向也可以各自存在於「光譜」上。但這想法違反科學、影響女性隱私和安全、使兒童性別混亂等。詳細分析參本會文章

 

有些學校使用薑餅人的圖解釋多元性別

 

同志團體Mermaids使用的使用的多元性別光譜

 

 

 

六,「反父權,性別平等」--女性主義(Feminism

女性主義有幾種。

 

第二波(或基進女性主義)在1960年代出現,認為女性不單被不公法律壓迫,也被男人制定的社會規範(父權)壓迫。他們通常支持墮胎及女同性戀權利。但同意基督教的某些想法,包括尊重女性,不把女性視為性玩物,因此反對色情及娼妓。他們也擔心正常化不同性行為的性教育,會降低女性尊嚴。他們也認為生理男性不能單憑自我聲稱就可以成為女性,等同由男性定義何謂女性。他們認為跨性別意識形態會傷害保障女性的法律和文化,如性別歧視、只准女性進入的更衣室、廁所及女性運動。

 

第三波(或自由女性主義)在1990年代出現,強調女性有權在性上面表達自己,不受批評,包括出演色情女主角。他們不反對色情、娼妓及跨性別意識形態。他們講的性別平等,是指性別認同而非生理性別。